3月15日,我有幸观摩了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课堂,感触颇深,收获较大,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仅就杜郎口中学的预习课作一解读。 一、自主性。我实地观察了初一、三班的一堂预习课,整堂课教师只说了一句话,交待了要预习课文的题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其余时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其自主性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阅读(默读、朗读)课文的时间自主,可长可短,因人制宜,让学生最大限度的熟知课文,走进文本,这是任何讲授课上不可能做到的。 (二)学习的目标是自主确立的。学生都有一个预习笔记,红色蓝色笔迹交错,预习笔记的第一栏目记录着学生走进文本后,根据文本特点确立的预习目标,这目标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势必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杜郎口中学课堂上看到的是人人参与的积极状况。学生制定预习目标时也就自主确立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增强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自觉性和自信心,本身也能品尝到探究的乐趣。 (三)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杜朗口中学的学生在预习课上能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同学们在走进文本后,都在根据自己的预习目标按自己的方法学习着,扬长避短,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努力着。我观察到有位同学当即写下了一首小诗《幸福生活哪里来》升华自己的情感,有的同学记下了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有两位同学研讨有感情地朗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还从别的小组请来了小老师。有的同学则积极地查阅着有关资料。我感到整堂课就是小老师们在备课。这充分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研究性阅读理念,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二、创造性。“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就要挖掘人的创造潜力。观察学生的预习笔记,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教材的解读,也看到了学生积极向课外拓展和自主创造。从部分学生的预习笔记,能看到学生在语文课上闪现出的灵感和创造的潜能。一学生在《<童年的朋友>一文的预习笔记》中写到“辩论天地:与长辈交朋友好不好?问题下面准备了一段辩论词。有位同学在《<一面>的预习笔记》中提出一个辩论问题“你认为中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国家吗?”一位同学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笔记》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要到三味书屋中去采访少年鲁迅,你准备提问哪几个问题?” 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造。这些问题就是学生灵感的升发、创造潜能的发挥,问题会引导同学们去探究,去发现。 三、模式化。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习惯。杜郎口中学给学生了具体的指导,即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框架。运用目标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根据实地考察,概括为这样三大步: (一)先“读”为快。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获得宝贵的初读感受,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探寻文章美点等。 (二)确立目标。围绕文章的写作目的、主旨、方法、成败四个方面提出问题,学会思考,确立出学习的目标,确立目标又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了文本。 (三)精读课文,学有所得。自主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有总结意识。杜郎口中学要求学生在读书之后从知识、思想情感、写作方法、语言积累等四个角度对自己的阅读收获进行总结准备在展示课上交流,以使自己真正学有所得。学生的总结都记录到了杂志式的预习笔记上。 杜郎口中学地处欠发达的农村,与我们这里有着很大的相似,我们一定要认真解读杜郎口经验,变教为学,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杜朗口中学怎样上数学预习课 第一、预习的步骤 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学生的交流,互相补充,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提出的目标不完善时,教师要给予补充、修正。 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 预习要求包括学生对知识、技能需要达到目标的要求,还包括对完成任务所用时间的要求。 预习方法通常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 3.教师出示预习提纲,作好预习指导。 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指向标”、“方向盘”。预习提纲的编写,我们一般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教师把学生学习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都编成一个个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去获得新知。 4.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预习笔记。 数学预习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预习目标,知识点,应用,错例分析,疑难解惑等。学生用红颜色通常写知识点,出错的原因,疑难的解答,能达到醒目的作用。 5.搜集预习错例,建立“数学医院”。 教师在小组中进行预习指导的过程中,还要搜集预习错例,作为“数学医院”中的“数学病历”,让全班同学进行会诊,分析病因,提出预防措施。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果与兴趣。 6.学生反馈预习疑难,并加以解决。 在预习任务结束后,各小组共同交流一下,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存在着哪些疑难问题,小组内展开好“兵教兵”活动,清扫疑难障碍。教师通过这一环节,也明确哪些内容将要作为展示课中的展示重点,使我们的展示课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预习应遵循的原则 1.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3.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预习问题的设计以及预习练习的配置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要减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梯度,让学生在预习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达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预习的作用 1.预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新知识,分析新知识。在学生独立面对新知识时,他们会努力搜寻新知识与过去所学的旧知识的联系。努力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学生久而久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就取得了很好的培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在“0+45”的教学模式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堂顺利进行的保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于自己产生的疑问,他首先推向的是本学习小组。把自己的疑问作为全组同学共同的课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交流,确定种种解决方案。学习小组就成了同学们解决疑难的“大本营”,学生的任务,学生来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就培养起来了。 第四、预习课的操作模式: (1)教师编制预习提纲,将教案变为学案; (2)学生预习,尝试作练习题; (3)疑难问题汇总; (4)预习检查指导。 在预习中教学鼓励学生多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及时把有价值的疑问抛向课堂,从而增强课堂探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五、预习效果 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打破了学生学习气氛“死气沉沉”的局面。在数学课上,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由原来的怕提问自己,变成了一个跃跃欲试者。学生争着表现自己、展现自我。 灿烂的雪花(预习课教案——李维博执教鲁迅的《雪》)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小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一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摘抄本上积累划出的句子。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①写作背景:(略)让学生课前抄在黑板上。②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人,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下位。 3.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句子赏析:a.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b.暖国的雨,从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c.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②课文结构(两部分)。③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特点。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自由交流,解决疑难,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文本。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5.小写作: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写和“雪”话题有关的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低于100字。 6.展示感想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